注重地域风貌塑造 推进农村住房建设 ——平利县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实践

作者: 佚名发布时间:2020-05-27 10:46来源:陕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简报  
 

近年来,平利县紧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目标,注重地域风貌塑造,通过农村危房改造、集中搬迁安置、新建农村住房等途径,解决了近十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农村住房建设的新路子。
    
一、坚持规划先行,严格建房标准,确保“建得成”。平利县围绕“一城十镇百个新型农村社区”城乡规划布局,全面对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要求(即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即靠近城镇、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即达到房产能增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精心选址,精准编制全县移民(脱贫)搬迁规划,做到安置规划与产业就业同步启动、搬迁建房与基础设施同步建设、管理服务与民风改善同步推进,坚决避免从一个穷窝搬到另一个穷窝,坚决杜绝从一个险地迁入另一个险地。在农村住房建设过程中,严把徽派元素建筑风格、色调、造型、材质、布局等具体标准,做到了村有规划、户有设计,确保地域特色风格不走样、质量有保障。
    
二、突出集中建设,加大政策扶持,确保“搬得出”。按照“集中建设为主、分散建设为辅”的总体要求,由县政府领导带领专家组现场踏勘选址确定集中建设区。坚持把基础设施配套与移民建房相结合,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捆绑涉农项目,全面实施路、水、电、讯、排污、绿化等配套项目,多数社区成为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文明祥和的美好家园,从根本上提升了农村住房建设的内在品质。十余年来,全县累计建成集中安置社区110个,3.2万户9.7万人进城入镇到社区,彻底告别穷山恶水、深沟野峁,同时对没有集中建设的农户有计划地进行改造,消除不安全户隐患,累计实施危改农户1120户,确保了农户住房安全。
    
三、强化产业支撑,注重后续发展,确保“稳得住”。坚持一手抓住房建设,一手抓产业培育,着力在发展产业、支持创业、解决就业上下功夫,实现就地城镇化、资源就地资产化、农业发展现代化,确保持续增收稳固脱贫。在产业布局上,聚焦富硒茶业,扭住10万亩精品茶、10万亩绞股蓝、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10万头生态猪“五个十万”目标不动摇,落实“一村一企一业”,确保村村有产业、户户有主业、人人能就业。在市场主体带动上,落实225家市场经营主体帮扶全县5453户贫困户,一对一签订5年以上帮扶协议,不脱贫不脱钩,脱贫了还要扶上马送一程。坚持总部建在园区、车间办在社区,全县兴办社区工厂83家,吸纳就业6000余人,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依托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培育了42家电商企业和796家网店微店,通过订单生产、种养回购然后线上外销的方式,带动940户群众在电商产业链中增收,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四、创新社区治理,提升服务功能,确保“过得好”。启动实施了以法制管理星、创业致富星、文化特色星、环境优美星、服务保障星为主要内容的“五星社区”创建活动,成立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落实人员,加大经费投入,建好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卫生服务、居家养老、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实行“县长轮流值周、部门包片示范、全民参与保洁”的清洁行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人的乡村环境。抢抓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机遇,狠抓新民风建设落地生根,全县共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22个,实现了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环境稳定和谐的目标。
   
五、坚持继承传统,注重风貌塑造,确保“有乡愁”。平利生态环境优美,田园风光秀丽,在全域美丽乡村的形象定位下,坚持把全县264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把每一个村庄当作景点来设计,把每一户人家当作小品来改造,继承“花屋”建筑传统,选择了“青瓦马头墙、白壁格子窗”的徽派元素民居建筑风格,设计十余种新建或旧改民居建设图纸,作为农村建房统一标准。目前全县新建和改造徽派农房5万户,成为陕西最大特色民居群,构筑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