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孝忠、刘效廉发布时间:2017-06-27 23:10来源:本站原创 |
“地无三尺平。”是紫阳县典型的地形地貌。位于秦巴山区的紫阳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70%的输水量来自汉江75公里紫阳河段,沿线17个镇就有11个镇处于汉江淹没区,35万人口就有14万人居住在江河两岸,其中县城城区面积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万人。紫阳县以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县城为契机。促进山水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游宜业县城,用责任和担当抒写成就。该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住建系统先进单位”,先后多次荣获“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十佳县”、“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该局20余名住建干部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市住建系统先进个人,县城建设十大功臣”等荣誉称号。
坚持拆建管模式 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
近年来,该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生态环保作为立县之本,以保护汉江水质为目的,以加快城市拆迁改造为抓手,协同推进县城建设和水质保护,累计投入6.75亿元,拆迁县城沿江1988户17.8万㎡。同时在原址启动投资5亿元建设集观光娱乐休闲健身一体的环江旅游景观长廊等工程, 做到还江景于民,还空间于民。一系列的扎实举措,无论从汉江水质保护角度,还是从城市规划建设,无不彰显着紫阳以建设“山水人和谐统一,山水城共融共生”的生态宜居县城目标,赢得全社会的高度赞誉。
在沿江房屋拆迁过程中,面对拆迁量大面广、群众旧家难舍、补偿资金缺口大、安置困难等特殊情况,该县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突破口,遵循拆迁造福于民、让利于民的原则,坚持保护水质与提升品质、安居惠民与产城融合、以人为本和依法办事“三个结合”,实行县、镇、社区“三级联动”,机关单位、党员干部、知名人士“三个带头”,着力破解动迁难、资金难、安置难“三难问题”,实现了“零强拆、零上访、零违纪”。
坚持城乡统筹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自保障性住房工程启动以来,该县每年将此项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20项重点工作,连续5年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保障房建设任务。截至目前,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0970套。其中廉租房4287套、公租房3090套、经济适用房446套、限价商品3147套房。发放租赁补贴1115余万元。
该县连续10年实施城乡200件实事,累计投入80余亿元,彻底解决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先后建成了县城垃圾场、污水处理厂、跨汉江两桥、文笔山休闲公园、滨江长廊等一大批市政建设工程,同步建设西门河新区、仁和国际社区、江南新区等大批重点项目,确保县城建设出成效。与此同时,道路升级改造、排水排污、气化工程、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蒿坪和向阳为副中心,汉王、焕古、洞河等14镇为重点,先后实施了“两场(厂)”、道路、交通、电网、排污、排水等市政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真抓实干 确保群众搬得出能致富
该县坚持把城镇建设与陕南生态移民、避灾移民及易地扶贫搬迁统筹结合,把居住在地处偏远或洪涝灾害多发区群众搬迁到镇村安置点居住,将工厂建在社区,合作社建在园区,群众在基地就业,不断拓展致富增收渠道。2016年,紫阳聘请资深规划设计机构,对县城及17个镇总规和详规进行了修改完善,多层面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指南。同时重点对县城河堤路、环城路至钟鼓湾、蚂蝗梁、曹家坝、西门河、仁和国际、江南新区和东山社区进行规划布局,做到规划编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通过规划引领城镇化发展进程,既拉大了城市骨架,又让搬迁群众享受到公共设施带来的便捷。当前90%以上的群众山上有产业,集镇有房屋,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设安置点217个,搬迁群众1.87万户6.42万人。
强化城市管理,凸显独特地域特色
历史中的紫阳县城受制于发展空间小、建筑密度大、建设标准低、基础配套差等现状。按照“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的思路,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通过改造老城区的“减法”和拓展新城区的“加法”, 全力推进“一江两岸、一城四区”建设,发展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名气,打造依山傍水、多态合一、产城融合、景城互动的美丽宜居宜业县城,如今旧貌换新颜。
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县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建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购置环卫车40余辆,聘用环卫保洁员350余名、协管员60余名,对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实行24小时监控和保洁,实现“垃圾不落地”,做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该县将以脱贫攻坚总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在城乡建设与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机制,动员和组织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团结一心,以更加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责编:江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