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三解惠民生、狠抓落实构和谐

作者: 赵华斌发布时间:2012-04-18 10:13来源:本站原创  
 

 

 

“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关心,我可能还要过着寄人篱下、四处漂泊的日子,搬进新家,再也不为住房发愁了……”。家住安康市汉滨区竹集街廉租房南楼1单元11号的马纯秀说。

马纯秀今年52岁,身体残疾,母亲73岁,女儿无正式职业,全家3口人仅靠一点微薄的零工工资收入和低保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此前,马纯秀一家人一直拥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出租屋,不仅低矮潮湿,冬冷夏热,而且每月还要支付300多块钱的房租,为了房子的事,整天愁眉不展。提起搬进廉租房,马纯秀一脸喜色,“这套房子两室一厅、一厨一卫, 50平方米,室内水、电、闭路电视都齐全,院子环境好,出行、看病、买菜都方便,每月房租不到100元,以前真是不敢想呀”。

安康市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的“三问三解”活动安排,继续抢抓国家大力支持住房保障建设历史机遇,以“服务惠民、助困解难、突破发展”为目标,把主题实践活动与住房保障工作有机结合,取得明显成效。据了解,安康市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7万余套(户),其中2012年一季度通过早谋划、早安排、早开工、实干勤干,新开工2.58万套;2011年保障房建设任务位居全省第二,2012年竣工任务位居全省第三;累计分配入住3.1万户,其中解决廉租房保障低保家庭8300户,占该市低保家庭总户数的29%,其余符合保障条件但暂时无法实物配租保障的住房困难家庭,各级政府基本都能给予住房租赁补贴。

准确掌握保障需求是做好住房保障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重视建设的同时,安康市还十分注重保障房的建设规划和公平分配工作,在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调查摸底工作中,广泛征求群众对保障性住房的申请条件以及房屋选址、设计、户型、建设、分配、价格、后续管理以及环境配套等各方面的意见,让群众的意愿贯穿于保障房建设始终。通过走访调研,安康市科学合理地制定了分级保障界定线标准,初步确定全市“十二五”住房保障年度轮候对象8万余户,覆盖面达到城镇家庭总户数的29%,并在《安康日报》等媒体将保障对象名单分年度分类型对外进行了公布。

    “要三解必先自我三问,我们能帮群众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拿什么去解决问题、我们怎样把问题解决到最好?只有把自己的本质工作干好了,才能更好地解决群众的实际民生问题,只有把保障房建好了,才能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问题”。安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唐志宏在全局“三问三解活动动员大会”上讲到。安康市住建局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牵头单位,自活动以来,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时间表,落实了责任单位和包抓人员,完善了考核制度和纪律措施。通过定目标、定标准、定责任、定时限,入基层、察民情、解民需、助民困,全市住建系统65名领导147余名干部职工包抓224个项目,一线研究解决各类问题528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1200余件,回复1200件,回复率达100%

为进一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分管副市长陈明同志,市住房保障办主任、住建局局长唐志宏同志分别多次深入施工现场,现场研究解决保障性住房工作中存在的征地难、资金难、建设难、分配难、后续管理难等问题,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多下基层,俯下身子与民交朋结友,扎实认真的倾听民声,关心群众疾苦,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真心诚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把好事办好,以实际行动践行“三问三解”。安康市一季度共召开保障性住房各类专题会议29次,实地调研38次。

原安康市印染厂棚户区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属国有企业破产后下岗职工居住区,共有317户,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受历史条件限制,小区住房面积小、户型设计落后、功能不配套,由于年久失导致排水不畅、线路老化、楼体风化严重,经鉴定,已成危房加之小区无力实施物业管理,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亦为突出,群众要求改造的呼声很高。市住建局了解此情后,一方面迅速组织成立以原有企业骨干人员为主的棚户区改造业主代表委员会,广泛听取和征求群众对改造的意见,制定并完善了改造实施方案,一方面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出台优惠政策,成立了让业主代表参与的拆迁领导机构,组织对该小区实施拆迁综合改造。201110月至20122月,仅用4个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拆迁工作,创下了该市单项拆迁工作的新纪录,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拆迁户的一致赞誉和认可。

“三问三解不仅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第一要务,而且也是转变干部作风、提高社会服务效能的一项重要工作......”。安康市住建局副局长张兆明在全市住建系统一季度保障性住房工作会上讲到。通过“三问三解”活动的开展,安康市让这次活动成为了又一个推动保障性住房工作的有力抓手,切实体现了活动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