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佚名发布时间:2010-08-02 17:25来源:本站原创 |
安康市北靠秦岭,南依大巴山,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区,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与西安市、商州市毗邻,西与汉中市接壤,南与四川、重庆相连,东与湖北为邻,处于川、渝、鄂、陕四省市接壤地区,故有“鸡心岭——脚踏三省”之说。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垂直地域性气候明显,地理分布差异大,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安康地区地面坡度较大,在重力作用下,坡地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岩体、土体常发生崩塌、错落、滑坡或蠕动,形成各种重力地貌,其中滑坡、泥石流分布较广,对农业、交通、工业和人民生活影响最大
安康地区地处亚热带北缘,北依秦岭,南踞大巴山,地形复杂,水域较广,冬不太寒冷,夏不过分炎热,植被复杂多样,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本区的动物种类为全省各地区之冠。全市共有野生动物430种,其中鸟类296种,兽类98种,两栖爬行类36种,鱼类80多其中有34种列为国家保护珍稀动物。
安康地区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两山夹峙,成为气候障壁,形成了特殊的北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反映在植被上,它既有别于大巴山以南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更不同于秦岭以北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而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它的显著特点是,与中亚热带相比较,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种类成分和种群数量比中亚热带少,但比暖温带却多得多。安康地区有各类树种2157种,连树、香桦、七叶树、鹅掌楸、枫香树、黄杨、红豆杉、银杏、水杉、三尖杉、樟、楠、檀等为我国稀有或独有,其中产于镇坪县的珙桐(又称鸽子树)被称为250万年前的活化石,为世界罕见树种。
安康地区的河流均属汉江水系。安康地区是陕西省河流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水资源总量占全省总量的59.5%,人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的1.5倍,是全省的2.6倍。安康地区河流水量均为降雨形成,汛期径流与降水关系十分对应,枯水期多由地下水补给河流,冬季无封冻现象,较大的河流干旱期从未断流。洪水期河水浑浊,砂石俱下,平时清澈见底。
山水相依的地理格局、温暖的气候条件,为安康市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地理形势形成生态效益、景观质量良好的绿地系统。同时城市近郊有低山、丘陵、台地、阶地、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此起彼伏,地貌景观层次丰富,城区北部有牛山、龙王山,南部有香溪洞风景区、年蹄岭,西部有瀛湖风景区,这为创建城市外围的生态保育系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而反应安康地区地理情况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禹贡》,这只是公元前数世纪的史实。根据已发现的文物资料,安康地区的人文史要上溯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和遗迹至今已找到三十多处,除镇坪县和宁陕县外,安康、旬阳、石泉、紫阳、岚阜、平利、白河、汉阴等县都有发现。例如安康柏树岭遗址和柳家河遗址,汉阴阮家坝遗址和岚皋萧家坝遗址等,保存文物都较丰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十·五”计划到2010年,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经济结构调整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专业综合开发为基础,以生物、矿产资源的工业化开发为突破,构筑秦巴腹地中心城市和汉江绿色经济开发带大骨架。形成市场、生态、资源、区位合理配置,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的大格局,推进安康市经济社会进入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新阶段。
安康市国民经济“十五”至2010年生态环境建设奋斗目标:抓好长江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和长江流域治理创造良好条件。长江上游水保治理工程,2010年水保治理面积达到1.3万平方公里,坡改梯8.8万公顷,水保林76万公顷,实施月河等10大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快速生经济林建设,实现“山川秀美”。
巴山路——大桥路——世纪大道——建民中心大街是联系城市几大功能区的主轴,贯穿了城市的南北,规划确定为城市的硬质纵轴,纵轴两侧建筑要体量适宜,高低错落有致、退后红线有别,平面形式多样,立面造型新颖,风格特色突出,空间结构合理,形成城市的景观大道,体现安康城市的现代化风貌。新开辟的滨江大道和汉江水道形成城市的软质横轴,横轴以绿化,碧水为主,形成城市与周围山体相辉映的山水城市风貌。
八大功能组团区:
·老城组团以行政、商贸、文化、金融、居住为主的多功能区。
·张滩组团规划为休闲、居住、商贸、行政为主的新区。
·香溪洞风景名胜区为城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胜景的宝地,适宜休闲、观光、旅游。
·江北组团,包括老君殿组团,以对外交通,高新产业,大专院校,科研设计,文化,行政,居住,商贸为主的多功能综合区。
·关庙组团以仓储、港口码头为主的生产区。
·建民组团为城市的综合新区,以居住、商贸、金融、航空港为主。
·月河口组团以一类居住为主的新区。
·瀛湖区主要以旅游、渡假、娱乐、休闲为主的风景区。
生态环境构想
安康城市生态环境构想主要结合自然状况,形成“一心、二廊、三河、四园、多带、双环”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满足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目标,保证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
一心:规划利用城市东坝黄洋河入口处的滩湿地,建设安康城市的大面积中心绿地。
二廊:利用城市地形地貌及组团功能形态,建设城市二大绿化通风廊,一是付家河新区与江北区之间的空廊一直延伸到七里沟过汉江与香溪洞风景名胜区相通。二是火车站和东站之间的绿化通风廊,过汉江与城市绿心相通,并延伸到牛蹄岭与黄洋河水库相连。
三河:利用汉江、月河、黄洋河的自然风光,在两岸建设以绿化为主的景观环境,形成城市三条纵横的水体绿色通道。
四园:一是利用汉江城市段的滩地,建设汉江亲水游乐场,主要以休闲、游乐为主,二是利用奠安塔处的山丘处优美自然风光,建设安康城市汉水文化园,充分展示汉水文化和山水园林特色。三是以一号桥西侧的汉江观景台公园的建设,结合滨江大道沿江带状绿色体系,形成带状临江景观公园。四是西坝处和月河口东侧规划为城市生态观光园和森林公园,体现城市田园风光和城市森林的现象。
多带:利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沟壑、河流、破碎地带、高压线走廊、铁路、公路两侧,建设宽窄不等的绿色林带,形成伸入城市内部纵横交错的多条绿化带。
双环:沿城市环形快速干道两侧规划大面积的山地丘陵林,加之农田菜地等,形成城市的边缘绿色环。利用城市外围的龙王山、牛蹄岭、牛山、天柱山等山体,香溪洞风景名胜区、瀛湖风景区、林场、水源保护林、水库周围等,建设城市外围大面积的生态绿化保育圈。
城市总体布局特点
主广场是城市的景观节点:城市规划有八大广场,其中三大主广场(中心广场、新世纪广场、休闲广场)以其各自不同的风格、规模、性质、很直观的体现了现代化城市的景观风貌。每个广场不仅是联络各个功能分区的枢纽,又是人流的集散地,还是不同组团的园区中心。
两大产业园是城市的经济支柱:一是老君殿产业园,以构建特色经济为主体,即绿色食品、生物制药、蚕桑丝绸、新型材料等,形成安康的主导产业体系,二是铁路以北产业园,以矿产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业为主体,形成安康的地方传统的产业体系。
六大居住区是城市发展基础: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建设优质的人居环境。规划在城市形成相对集中和不同层次的六大居住区,每个居住区布置整套超前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创造良好的城市居住环境。
“三横五纵加外环”的主干路网是城市的骨架:城市主干道形成“三横五纵加外环”的道路系统,规划既注意道路主动脉的交通功能,同时又突出道路现代化氛围和建筑空间形象的效果,并注意干线的纵深形象和发展的要求。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是生态城市的鲜明特色:规划充分利用了自然优势,注重绿色生态的建设,形成了个性突出的“一心、二廊、三河、四园、多带、双环”的绿色系统,奠定了安康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基础。
规划原则
结合自然风貌,突出山水城相融合:点、线、面、环相交融构筑城市绿化体系空问结构,拓展绿色内涵,优化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坚持超前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总体规划原则基础上,按照山水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园绕“一心、二廊、三河、多带、一圈”对城市绿化系统及城市景观作进一步详细规划,突出建成区公园、干道、重要节点居住区等集中绿化和附属绿化,城市郊区生态农业、水产养殖业等生产性绿化,城市周边山体防护性绿化,并通过对河流、沟壑、高压走廊、铁路沿线、快速路两侧等的绿化,将城市外围绿化引入市内,同时将市内绿化辐射到周园,充分体现“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特色风貌。